積怨30載 握手一瞬間——“勤莉調解工作室”不簡單
“調解員把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我表個態:以前的事一筆勾銷,我保證再也不提了?!?/p>
“我也保證,以后咱們兩家好好相處。來,咱握個手!”
近日,寶雞市渭濱區姜譚路西社區的“勤莉調解工作室”里,在調解員陳勤莉和民警的見證下,居民張天文和李曉樹握手言和,一起長達30多年的鄰里糾紛被順利化解。
張天文和李曉樹是老鄰居。30多年前,兩家因為宅基地發生了矛盾,此后多年不打交道。前不久,張天文的孩子因在玩耍時鬧騰得動靜很大,被愛清靜的李曉樹說了幾句。張天文得知自己孩子被“罵”,一時氣不過,便找到李曉樹理論。不料矛盾不斷升級,雙方家屬不斷加入,“戰事”愈演愈烈。最終,雙方竟動手扭打在了一起。周圍群眾見此情景只得報警。
走訪調查時,寶雞市公安局渭濱分局姜譚路派出所民警了解到兩家人積怨多年,其間還發生過不少糾紛。這次,李曉樹還揚言“要把事情搞大”。
鄰里糾紛看似小,可一旦處理不當,“小摩擦”很可能會變成影響社會和諧的大矛盾。為了徹底拆除張李兩家之間的“心墻”,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姜譚路派出所第一時間邀請“勤莉調解工作室”介入。
接到案子后,“勤莉調解工作室”的人民調解員陳勤莉仔細閱讀了雙方當事人的筆錄,并多次上門走訪,約見了當事人的親屬。在做了大量前期工作的基礎上,陳勤莉和辦案民警通過面對面、背靠背的方式分別對張李兩方進行勸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經過耐心勸說和疏導,雙方表示對以前發生的事既往不咎,以后要和睦相處,做一對好鄰居。
基層治理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
“糾紛雖小,卻牽扯著老百姓的喜怒哀樂。如果小事處理不及時,還可能引發大問題。我們讓大伙兒有事能找到地方說理,然后在聊家長里短、談是非曲直中慢慢解開心里的‘疙瘩’?!标惽诶蛘f,調解矛盾糾紛時,不能只是一味勸和,而是要對癥下藥,用情共情、用理溝通、用法約束,才能切實將矛盾化解。
據介紹,姜譚路西社區是由原寶雞氮肥廠社區和秦機社區兩個單位型社區合并而成的老舊社區,有居民6012戶20506人。社區基礎設施老舊,民生民怨問題突出,矛盾糾紛時有發生。為了讓群眾心里話有人聽、煩心事有人管,2018年11月15日,“勤莉調解工作室”成立。
成立后,“勤莉調解工作室”開展進千家門、知千家情、解千家難、暖千家心的“四千”活動,持續探索糾紛化解新路徑,并依托工作室建立具有黨性教育和黨群服務雙重功能的“紅色會客廳”,打造出社區整合資源、聯系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新陣地。如今,每月15日,社區會組織由50余名網格員、社區干部、居民黨員、在職黨員和社區志愿者組成的隊伍,下沉到24個網格,入戶走訪,并在“民情日志”上詳細記錄居民信息、愿望訴求,定期梳理分析、研判解決。
“把基層的矛盾糾紛解決好,才能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我們通過經常走訪到各家、各類意見聽到家、建立感情心到家、細致工作做到家、好事實事辦到家、矛盾糾紛調到家,努力讓新時代‘楓橋經驗’在社區落地生根,實現黨群連心、服務貼心,打造為民解憂的‘終點站’?!标惽诶蚋嬖V記者,自工作室成立以來,他們已成功調解各種矛盾糾紛1200多件。其中,重大疑難糾紛260余件,調解成功率達98%。